是异体字呢?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比如泪字之前就是有淚和泪两种写法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就会发展出不同的写法。
那俗体字呢?就是古代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古人也嫌有些时候写字麻烦嘛。那么使用中就会产生一些节省笔画的俗体字。明朝诗人吕留良就曾经说,“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功夫一半。”只不过在古代,这些字并没有被官方扶正认可。
那这次汉字简化就把一部分俗体字扶为了正体字,同时把异体字也都规范了。除此以外呢,当然也按一定的规律自创了一些简化字,比如用造字规则构成新的形声字会意字,如草书楷化,比如在保留大致特征轮廓的基础上做节省,一些特殊字实在没办法了,就换用简单符号代替等等。
然后就出现了我们熟悉的易于书写的简体字。
不过,有些人可能知道,这并不是我们建国后的唯一一次汉字简化。后面还有一次,1977年的时候,《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公布。因为经过第一次简化后,很多人认为汉字还是不够简单,最好再简单点,笔画不要超过10画,那学起来不是更方便吗?二简不是简化新的字,而是把一些已经收录的常用字再简化一遍,比如一些难写的字就改为同音的简单的字,如鸡蛋的蛋当时就写成了元旦的旦,泰国也变成了太国,太阳的太,然后又把一些复杂的偏旁删去简化,或者换成了新的写法,比如雄,当时是成了这样,只留了左边部分,还有餐,只留了左上角。
不过,第二次汉字简化发布几个月后,胡愈之、王丽、周有光的23人就联名写信给有关部门,要求不要采用二简草案的简化字。这些制定“一简字”的老一辈专家们认为,二减字简化的非常不妥,有一些字根本就是生造,也完全失去了汉字的美感。
写完这信的第二个月,国家教育部、**中央中宣部就分别发出内部通知,在中小学课本、教科书和报纸、刊物、图书等方面停止使用二简字。}
教育部,中宣部。到底是什么??
史官们翻遍了史料,都找不到出处,也和如今的朝堂不一样!呜呜呜天幕你提这些,让我们怎么和上面交差啊。上面很好奇后世朝堂的结构划分的!
另外,中小学是什么?是什么?!
而没有纸张的朝代看着报纸,图书等字眼陷入了沉思。
{不过那时还并没有完全把它作废,后面又经过一些拉扯,最终在1986年第二次汉字简化草案才正式废止。所以大家应该能在现实生活中碰到一些老人,他们会写一些非常简化的,我们不太认识的字。
汉字简化呢,是历史积淀与选择,不必大惊小怪。当然,有个前提,他得是符合规律的,科学的,被人们所选择的。咱们现在的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兼具简洁和美感,已经是属于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珍惜这个唯一存在书法文化的文字吧,当然,文化也是要在不断交流中才能更好更健康的发展嘛,咱们不能一味的固守所有传统,也不能全然的推翻一切。包容万象,不断成长壮大才是正解。}
【我没学过繁体字,但大多数繁体字也认识,你说奇怪不】
【好像很多人都是这样,源自于古老的基因吗?】
【我就感觉莫名其妙,从来没学过繁体字,但读起来就是不受影响】
【因为简化字的简化是很科学的】
【汉字简化的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方便扫盲,而到了现在,既然已经改过来了,就没必要费那么大劲再改回去,如果有人对繁体字有兴趣,可以自己去学,但没必要强制别人去学习,甚至诋毁简体字】
【很多不怀好意者总说国内使用简体字不好,却不知道简体字自古有之,王羲之的兰亭序原文共有324个简体字有104个】
王羲之本人摸了摸鼻子,开怀大笑。
【古代也有简体汉字】【俗体字,石刻上常见】
【简体字大部分是汉字的草法或二次草法,有迹可循,不是乱简化的】
【对的,现在使用的这版简化字,很多都参考了古代书法家的草书,那时的文学大家们草书就会自己删减笔画】
民间的信客知道俗字能在后世广泛流传,并且得到了后世官家的认可,连研磨的速度都快了起来,周身都是快乐的气息。
吕留良先是开心自己能被天幕提到,他自己也知道俗字在抄书等方面有多便捷,看到俗字能被广泛运用,也是颇感欣慰。当然,对于后世人对传统文化持继承中发展,发展中继承的态度也是赞不绝口。
【汉字简化始于宋,印刷雕版的兴起是直接推手】
当然,没有印刷术时期的君主朝臣对于印刷雕版十分感兴趣。没听说过,但是聪明的脑袋和敏锐的直觉告诉他们这很有用,相比天幕中的后世所拥有的,这些更为重要!
嬴政,刘彻等都注意到了,并且发出想要的声音。馋啊真的馋,看了这天幕,馋的东西越来越多了,馋就算了,还拿不到。
【发明拼音的人真是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