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朋友所说,西葫大包重新开卖后,一直生意都不错,每次去买包子或多或少的都要排点队,包子的质量也一直都很好。
包皮外皮子松软,里面的肉圆有汁,现在总是先把肉圆吃掉,再吃皮。
柯历就还记得,他走在路上的时候,还发现有人为了把肉圆留到最后吃,先吃掉一大圈皮子,但是最后肉圆却掉到地上的糗事的。
一个小小的包子,包含了柯历的很多回忆和美好的体验。
正是因为这一点,后来柯历不时的会特地去西葫市旅游几天。
而每次当他来到那个西葫市后,当天他就要吃西葫大包。
对他来说,如果到了西葫市不吃过西葫大包,感觉自己好像没回来过一样。
其实说起来,包子、馒头是中国的特色食物。
包子馒头是中国的特色面点,据说包子起源于三国,还是诸葛亮发明的呢。
根据书中的记载,当时的馒头包子是用米面包牛羊肉,用来祭江,样子像蛮人的头,所以馒头最早应名为“蛮头”。
后来,人们又将做馅儿的工序略去,就出现了白馒头。
如今馒头不断地变化出花样,出现了大馒头和小馒头,小馒头就是我们所说的小笼包。
而据柯历所知道的,西葫市当地有个商家,它们还制作和销售一种喉口馒头。
这种喉口馒头大小比小笼馒头略大一点,皮也比小笼馒头的要厚,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的。
只有在早上才有卖,而且还得早去,八点左右就没有了。
馒头的皮里面可以包好多的东西,柯历当时经常去的一条街道公交站边有一家面点店生意不错。
柯历时不时的会去买酒酿饼,这是一家开了好久的面点店。
那里面馒头的品种有好多,除了实心馒头,花卷馒头,肉馒头,还有青菜馒头,包心菜馒头,粉丝馒头,豆腐馒头,萝卜丝馒头。
在这么多包子中,柯历最喜欢那家商铺的豆腐馒头,有点微辣。
当然了,除了这些,柯历觉得包心菜的也很好吃,甜甜的口感,配一杯豆浆,很惬意的早餐呢。
其实,柯历所处的那个世界,最有名的包子应该是一个叫做狗不理包子了。
一开始的时候,柯历最早知道最有名的包子就是狗不理包子时,那时柯历还觉得很奇怪。
在他看来,狗都不理的包子为啥那么好吃呢?
也是到了后来,柯历才知道其实是他想多了。
原因是一位小名叫“狗子”的面点师包子做得很好,做包子的时候太忙了。
忙到什么程度呢,忙到店老板都没功夫搭理别人,所以后来,这家店的包子就被人叫做狗不理包子的。
当然了,其实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有名的点心,柯历还记得当时京城有庆丰包子,羊州有三丁包,难京有张府园包子。
而另一个旅游城市,酥州有一种包子馒头叫“紧酵馒头”。
是的,和西葫市一样,酥州他们的馒头和包子一样,也是不分的。
他们的包子的制作过程,就是蒸熟的肉包子放油锅里煎过,非常有特色。
总之,柯历所在的那个世界的传统与文化实在是太丰富了,一个包子就有那么多做法和那么多的变化,传承和发展这些传统文化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呢。
很多时候,包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点心了,还代表了一种文化和回忆与情感。
就比如后来西葫大包的复出,不仅仅是挖掘了一种老底子的西葫味道,既是一种口味也是西葫人的一种乡情。
那些陪着那座城市的人一起成长的美好的记忆都会刻在他们的心里,无论是一张书签还是一个馒头,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事实上,除了西葫大包,后来也是有很多相同的馒头也很好吃,味道也丰富。
只不过,西葫大包不仅仅是味道好,更有一种情感在里面。
那些面点师傅们一定也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在这个包子上才让他们时隔多年却能做出以前一模一样的南方大包,唤起了很多西葫人的美好的回忆!
正是因为明白这些道理,所以柯历才会当时颇多感慨。
摇了摇头,柯历把脑海里的念头甩了出去,开始享用起接下来的美食。
柯历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长的时间,反正柯历只顾着吃手里的食物。
当他把食物吃完后,才惊愕的发现自己不知怎么了,来到了另外一条街道了。
柯历之所以会惊愕,是因为他的这条街道上的建筑分外的特别。
怎么说呢,他有种柯历前世在京城里看的那种各处小胡同。
“胡同”,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
“胡同”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有着胡汉同居一巷之意。
《析津志》载称“巷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